分享缩略图

黑料吃瓜网站:黑料与吃瓜事件全网独家爆料平台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新闻中心>

循绿而进 向绿而兴——在“活力中国调研行”中感受绿色转型黑料吃瓜网站:黑料与吃瓜事件全网独家爆料平台——在“活力中国调研行”中感受绿色转型脉动

2025-09-13 07:03:43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重庆全力守护长江“一江碧水、两岸青山”,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内蒙古持续提升发展“含绿量”,新能源总装机规模在全国率先突破1亿千瓦;浙江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引领,地区生产总值从2004年的1.1万亿元跃升到2024年的超9万亿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近日,新华社记者兵分多路参加“活力中国调研行”,见证各地在绿色转型中建设美丽中国、加快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山水“焕新”:生态治理绘就新画卷

重庆市开州区汉丰湖畔,曾经令人头疼的消落带,如今已是另一番景象。

环湖区域,各类杉木郁郁葱葱,耳边不时传来清脆鸟鸣声。“最近在汉丰湖鸟岛调查时,发现数十处斑嘴鸭和绿头鸭的鸟窝。它们从候鸟变成了‘留鸟’!”开州区自然保护地管理中心规划发展科副科长张犀欣喜地说。

监测数据显示,汉丰湖鸟类种类从2010年的144种增至2024年底的243种,候鸟数量从5000余只增至21000余只。

这是2025年7月2日拍摄的重庆市开州区汉丰湖及开州城区一带景象(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回溯治理历程,三峡工程建成后,库区形成大面积消落带,筑坝成湖大大缓解了这一问题。但受上游污染物、城市污染物等影响,汉丰湖一度面临水质恶化、蓝藻滋生等严峻挑战。开州区通过源头治理、筛选40余种耐水淹植物、实施鸟类生境再造等系统性修复,逐步构建起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

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胡衡华表示,重庆作为长江上游最大的临江城市,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近年来,重庆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全力守护“一江碧水、两岸青山”,谋划实施美丽重庆建设行动,持续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梁平区将曾经的“臭水湖”双桂湖修复为国家湿地公园;北碚区静观镇中华村的废弃矿坑重生为果树林立、民宿错落的农文旅融合产业园……山水“焕新”的故事持续在巴渝大地上演。

2024年,我国完成营造林444.6万公顷,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278.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超过25%。本世纪以来,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约四分之一来自我国。数据显示,我国成为全球增绿贡献最大的国家。

着眼生态文明建设的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我国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各地立足全局,坚持系统观念,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深入人心。

这是2025年6月7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拍摄的黄河“十大孔兑”之一的黑赖沟流域景色,当地生态得到明显改善。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库布其沙漠边缘的黑赖沟孔兑(孔兑蒙古语意为山洪沟),过去不断向黄河输送大量泥沙,如今东西两岸,沙障锁住流沙,沙柳迎风挺立,退化草地与灌木林重焕生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林业和草原局治沙造林办公室主任刘平说:“治理切断了沙漠蔓延路径,缓解了泥沙入黄压力。”

为山水“焕新”,各地加大资金投入精准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在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履坦镇坛头村,清溪绕村,景色迷人。谁能想到,这座有着750年历史的古村,曾因地势低洼、整治不力,上千亩土地沦为臭河滩。

这是2025年8月10日拍摄的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履坦镇坛头村景色。新华社记者 王郁源 摄

转机来自“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坛头村投入1400余万元,清淤70余万立方米、清理垃圾500余吨,建设生态湿地公园、种植水生植物,让臭河滩变身湿地。

生态改善后,村里引入中医康养等业态,打造“民宿+文创”产业链。2017年至2024年,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3万元增至3.5万元,昔日烂河滩成为乡村生态保护与文旅融合典范。

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越来越多“生态痛点”正蝶变为“发展亮点”。

风光“赋能”:低碳发展拥抱新机遇

沙漠深处,一排排光伏板组成浩瀚的蓝色“海洋”;广袤草原上,一台台巨大风机巍然耸立……在内蒙古,记者一次次被壮观的场景所震撼。

作为能源大区,内蒙古一度因传统能源比重较高,成为能耗和碳排放“大户”。近些年,当地抢抓“双碳”战略机遇,借助充足的风光资源,实现新能源快速发展。2024年,内蒙古新能源总装机规模达1.35亿千瓦,超过火电装机。

大力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数据显示,我国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

这是2025年9月10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拍摄的位于库布其沙漠的达拉特旗光伏基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表示,内蒙古坚持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积极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径。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内蒙古紧紧抓住调整能源结构这个“牛鼻子”,优化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持续提升发展“含绿量”。

面对资源环境约束,传统产业以技术创新为突破,通过设备更新、科技突破、工艺优化,从生产源头减少污染物与碳排放,持续迸发出新活力。

重庆华峰化工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己二酸生产企业,但在生产过程中会排放氧化亚氮。这是一种“隐形气候杀手”,其温室效应强度是二氧化碳的约300倍。以前,氧化亚氮催化分解技术掌握在两家外企手中,技术转让费十分高昂。重庆华峰化工与华峰上海研究院联手,实现相关技术突破,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这项技术对氧化亚氮的分解率最高可达99%。”重庆华峰化工常务副总经理谢毅介绍,单套装置每年可减排氧化亚氮4.62万吨,相当于减排1376万吨的二氧化碳当量。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让低碳生活触手可及,各地绿色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鲜活样本。

2025年8月4日,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梅林村,技术人员介绍光充储一体化充电站。新华社记者 毛竹 摄

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梅林村,屋顶上铺满深蓝色的光伏板,光储充一体化停车场投入使用,让“低碳乡村”融入村民日常生活。梅林村党委书记杨燕江介绍,村里还整合80余亩池塘与30余亩土地,打造“水上发电、水下养鱼”的渔光互补项目,实现“一块土地,两份收益”,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超11万元。

绿意“生金”:科技创新打造新优势

塑料瓶、废弃渔网等经过加工处理,变身质地柔软的丝巾、背包和运动鞋——在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车间里,曾经被视为“海洋之痛”的塑料垃圾,正在实现“蓝色循环”,该模式还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蓝景科技海洋事业部部长陈亚红告诉记者,通过与先进企业合作,海洋废弃塑料得以深度加工和高效利用,“让渔民有钱赚、企业有动力”,推动治理工作进入“变废为宝”的良性循环。

2025年4月2日,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的浙江永昌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化车间内,自动化流水线在生产直流变频电机。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以“两山”理念为指引,各地找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积极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在浙江,数字经济、新能源等产业不断壮大。

浙江省委书记王浩表示,20年来,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一以贯之深入践行“八八战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全面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浙江大地发生了深层次精彩蝶变。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记者调研看到,各地不断培育新质生产力,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加快形成,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

这是2025年7月28日在重庆市拍摄的阿维塔数智工厂生产车间。新华社记者 陈诚 摄

重庆做大绿色新兴产业规模,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等三大万亿级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重庆积极构建“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产业链生态,宁波拓普、河北立中等核心配套企业纷纷落地。今年上半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48.9万辆,同比增长25%,企业效益提升,绿色供应链正牵引产业迈向高端。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让大量生态产品走向市场。创新和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绿生态”的同时又“富口袋”。

在内蒙古阿拉善盟百万亩梭梭林示范基地宗别立镇区域,43万亩梭梭林紧紧锁住黄沙,将沙海染成绿海。梭梭林下,它的“黄金搭档”——5.8万亩肉苁蓉正在沙子里茁壮生长。

“绿色防护屏障有力阻挡了黄沙入侵黄河‘几字弯’。梭梭林不仅改善沙区生态,下面的肉苁蓉更促进农牧民增收。”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铁牛介绍,2024年,全区林草产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碳汇交易额突破3300万元。

从西北大漠的光伏基地,到东南沿海的绿色工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之路越走越宽,汇聚起建设美丽中国的磅礴力量。

文字记者:安路蒙、田金文、许舜达

视频记者:彭源、赵小帅、刘铭翔

海报设计:赵丹阳

统筹:贾真、刘梓桐、马晶、肖磊涛

【责任编辑:刘维佳】
返回顶部
Sitemap